地点
人物库 隋朝
达摩笈多隋末唐初 ? — 6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南贤豆罗啰国人。
姓弊耶伽罗氏,出家落发后改名法密
受戒后喜游方,遍历诸国,至
文帝开皇十年奉帝旨延入京师,住兴善寺翻译佛经。
炀帝即位,于洛阳上林园内置译经馆,征达摩笈多及诸学士任之
译经七部三十二卷,文义澄洁,华质显畅。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法密
南贤豆罗啰国人。
姓弊耶伽罗
华言虎氏。
刹帝利种。
年二十三。
出家于中贤豆。
师事沙门觉密落发。
二十五年。
沙门德施
沙门普照
受具。
通大小乘经论。
又从师行乞食。
禅观法三年
略窥户牖。
俄而事师赴吒伽国王之请。
留一年。
迨师云返。
独留四年
居天游寺。
天游盖其王之所造寺也。
自兹行役。
倍多见闻。
商旅盛传。
以支那大国。
三宝郁兴。
然犹未之信。
及踰雪岭所传益真。
于是始系心焉。
间关跋涉。
屡移岁叙。
开皇十年。
冬抵京师
旋处大兴善寺
笈多经洞字源。
论穷声意。
推居译首。
允惬舆情。
炀帝鼎洛都
弥加崇向。
诏开翻经馆于上林中。
招徕俊彦。
讫大业之季。
凡二十八年。
合出经论七部三十二卷。
即起世。
缘生。
药师本愿。
摄大乘。
菩提资粮。
等也。
唐武德二年终。
达摩笈多
隋言法密
本南贤豆罗啰(力加反)国人也。
刹帝利种。
姓弊耶伽啰
此云虎氏。
有弟四人。
身居长子。
父母留恋不听出家。
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
年二十三。
往中贤豆界鞬拿究拨阇城。
此云耳出。
于究牟地。
谓黄色花因园以得名也。
僧伽啰磨。
此云众园。
旧云僧伽蓝者讹略也。
笈多于此寺中方得落发。
改名法密
年二十五方受具戒。
其郁波弟耶佛驮笈多。
此云学密。
阿遮利夜。
名旧拿达多。
此云德施
又一阿遮利夜。
名为普照。
通大小乘经论。
咸能诵说行宾夜法。
谓行乞食者。
旧名为分卫。
入第耶那。
此云念修。
旧为禅那取持诃那。
并讹僻也。
恒入此观以为常业。
笈多受具之后仍住三年
就师学问。
师之所得略窥户牖。
后以普照师为吒迦国王所请。
从师至彼经停一载。
师还本国。
笈多更留四年
于提婆鼻何啰。
此云天游也。
天谓国王。
游谓僧处。
其所王立故名天游
旧以寺代之。
寺乃此土公院之名。
所谓司也廷也。
又云招提者亦讹略也。
世依字解。
招谓招引。
携。
并浪语也。
此乃西言耳。
正音云招斗奢。
此云四方。
谓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住也。
于是历诸大小乘国及以僧寺。
闻见倍多。
北路商人颇至于彼。
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焉。
旧名真丹振旦者。
并非正音。
无义可译。
惟知是此神州之总名也。
初虽传述不甚明信。
未作来心。
但以志在游方情无所系。
遂往迦臂施国。
六人为伴仍留此国停住王寺。
笈多遂将四伴。
于国城中二年停止。
遍历诸寺备观所学。
远游之心尚未宁处。
其国乃是。
北路之会。
雪山北阴商侣咸凑其境。
于商客所。
又闻支那大国三宝兴盛。
同侣一心属意来此。
非惟观其风化。
愿在利物弘经。
便踰雪山西足。
薄祛罗国波多叉拿国达摩悉鬓多国。
此诸国中并不久住。
足知风土诸寺仪式。
又至渴罗槃陀国。
留停一年。
未多开导。
又至沙勒国。
同伴一人复还本邑。
馀有三人停在王寺。
谓沙勒王之所造也。
经住两载。
仍为彼僧讲说破论。
有二千偈。
旨明二部。
多破外道。
又为讲如实论。
亦二千偈。
约其文理乃是世间论义之法。
又至龟兹国亦停王寺。
又住二年。
仍为彼僧讲释前论。
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
留引之心旦夕相造。
笈多系心东夏
无志潜停。
密将一僧间行至乌耆国
在阿烂拿寺。
讲通前论。
又经二年渐至高昌
客游诸寺
其国僧侣多学汉言。
虽停二年无所宣述。
又至伊吾
便停一载。
值难避地西南。
路纯砂碛水草俱乏。
同侣相顾性命莫投。
乃以所赍经论权置道旁。
越山求水冀以存济。
求既不遂劳弊转增。
专诵观世音咒。
夜雨忽降身心充悦。
寻还本途。
四顾茫然方道迷失踟蹰进退。
乃任前行。
遂达于瓜州
方知委曲取北路之道也。
笈多远慕大国跋涉积年。
初契同徒或留或殁。
独顾单影届斯胜地。
静言思之悲喜交集。
寻蒙帝旨。
延入京城
处之名寺供给丰渥。
开皇十年冬十月也。
至止未淹。
华言略悉。
又奉别敕令就翻经。
移住兴善执本对译。
允正寔繁。
所诵大小乘论并是深要。
至于宣解大弘微旨。
此方旧学频遣积疑。
然而慈恕立身柔和成性。
心非道外行在言前。
戒地夷而静。
智水幽而洁。
经洞字源论穷声意。
加以威容详正勤节高猛
诵响继晨宵。
法言通内外。
又性好端居简绝情务。
寡薄嗜欲息杜希求。
无倦诲人有踰利己。
曾不忤颜于贱品。
轻心于微类。
遂使未睹者倾风。
谒者钦敬。
自居译人之首。
惟存传授
所有覆疏务存纲领。
炀帝定鼎东都。
敬重隆厚。
至于佛法弥增崇树。
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
置翻经馆。
搜举翘秀。
永镇传法。
登即下徵笈多并诸学士
并预集焉。
四事供承复恒常度。
致使译人不坠其绪。
成简无替于时。
及隋纲云颓郊垒烟构。
梵本新经一时斯断。
笈多蕴其深解遂阙陈弘。
始于开皇中岁。
终于大业末年二十八载。
所翻经论七部
合三十二卷。
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是也。
并文义澄洁华质显畅。
唐贞观内典录。
至武德二年终于洛汭。
初笈多翻普乐经一十五卷。
未及练覆。
值伪郑沦废不暇重修。
今卷部在京。
多明八相等事。
沙门彦琮
内外通照华梵并闻。
预参传译偏承诱。
以笈多游履具历名邦。
见闻陈述事逾前传。
因著大西国传一部。
凡十篇。
本传。
一方物。
二时候。
三居处。
四国政。
学教
六礼仪。
七饮食。
八服章。
九宝货。
十盛列山河国邑人物。
斯即五天之良史。
亦乃三圣之宏图。
后汉西域传云灵圣之所降集。
贤懿之所挺生者是也。
词极纶综。
广如所述。
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塔忏法。
以皮作帖子二枚书为善恶两字。
令人掷之。
得善者吉。
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
而男女合杂妄承密行。
青州居士接响同行。
官司检察谓是妖异。
其云。
此塔忏法。
依占察经。
自扑忏法。
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
时以奏闻。
乃敕内史侍郎李元操就大兴善问诸大德。
沙门法经彦琮等。
对云。
占察见有两卷。
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
众藏亦有写而传者。
检勘群录。
并无正名及译人时处。
塔忏与众复异。
不可依行。
敕因断之。
时有秀才儒林郎侯白
奉敕撰旌异传一部二十卷。
多叙感应。
即事亟涉。
弘演释门者。
字君素
本相邺人也。
识敏机对损崇台省
以多闻前古爰引。
王观国程器终于此职。
又有晋府祭酒徐同卿
撰通命论两卷。
卿以文学之富。
镜达玄儒等教。
亦明三世因果。
但文言隐密。
先贤之所未辩。
故引经史正文。
会通运命归于因果。
意在显发儒宗助佛宣教导达群品咸奔一趣。
盖卿博识有据。
故能洞此幽求。
又有翻经学士泾阳刘冯
撰内外旁通比校数法一卷。
学通玄素偏工数术。
每以前代翻度至于数法比例颇涉不同。
斯致。
其序略云。
世之道艺有浅有深。
人之禀学有疏有密。
故寻算之用也。
则兼该大衍。
其不思也。
则致惑三隅。
东夏数法。
自有三等之差。
西天所陈。
何无两端之例。
然则先译诸
并以大千称为百亿。
言一由旬为四十里。
依诸算计悉不相符。
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意。
指撝之际于斯取失。
故众算数之法。
东夏相参。
十十变之旁通对衍。
庶拟翻译之次。
执而辩惑。
既参隶诰。
故即而叙之。
至开皇十五年
文皇下敕。
令翻经诸僧撰众法式。
时有沙门彦琮等。
准的前录结而成之。
一部十卷。
奏呈入内。
并见隋代费氏诸录。
时有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
本预细衣。
周朝从废因俗。
传通妙精玄理。
开皇之译。
即预搜扬。
敕召入
从例修缉。
以列代录散落难收佛法肇兴年载芜没。
乃撰三宝录一十五卷。
始于周庄之初。
上编甲子。
下舒年号。
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
轴别陈叙。
函多条例。
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
得在通行阙于甄异。
录成陈奏。
下敕行之所在流传。
最为该富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郭氏
雍州人
生而勇悍。
靡所怯惮。
凡世有所谓魔魅妖怪之地。
必勇往而破除之。
亦足以见其持戒之力。
履道之志也。
仁寿间
诏置塔于泰山岱岳寺。
四年
又置塔于隆州之禅寂寺。
其放光雨华舍利等瑞。
具别传。
释慧重
姓郭
雍州人
志干威棱不怯邪障。
鬼神林屋闻有栖止无往不降。
净持戒地明解摄论。
履游名教清迥不群。
大兴善
博综机要荣达叙顾。
辩章言令写送有法。
仁寿置塔。
敕召送舍利于泰山岱岳寺。
初至放光。
乃至入塔相续流照。
岳上白气三道下流。
至于基所。
岳神庙门无故自开。
如是者三。
识者以为神灵归敬故也。
四年建塔。
又送于隆州禅寂寺。
初至设斋。
忽有野鹿。
从南山下度嘉陵江直趣塔所。
人以手摩自然依附。
乃至下讫其鹿方去。
夜放大光在佛堂上。
焰高数丈青赤流集。
众人同见。
三日打刹。
合州喜舍。
紫云覆塔。
雨金银花遍于城邑。
其收得者乃有五色相镂。
又获舍利五枚于天花上。
浮汎旋转合散随心。
州内修梵寺先为文帝造塔。
有一分舍利。
欲与今塔。
同日下基。
其夜两塔双放光明。
朗照幽显至晓方灭。
同睹此瑞无数千人。
将下之晨又雨银花。
变转非一。
还京室。
改革前度专修禅悔。
昼夜十有二时。
礼五十三佛。
馀则加坐正念。
毕世终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文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弘农华阴人字温才
杨素从叔。
初仕北周,累官隆州刺史
入隋为魏州刺史,有惠政。
及去职,吏民为之立碑颂德。
炀帝即位,授民部尚书
卒于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岳隋末唐初 568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孟
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
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
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父皓仕临淄有治声。
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
未尝于谒。
忽求见归美焉。
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
使品目之。
义曰。
府君六子。
皆伟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絷。
盖指净土寺旷法师
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复究摄论于道尼师
惮烦因入太白山
慧安师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五载。
无食息暇。
自尔无小凝滞矣。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录。
并留南中。
仍为赂遗啇贾。
使必致之。
果于广州明寺得凯师笔迹。
三藏口传。
俱沙论本。
并十八部论记。
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
顿惬所怀。
依安卒业于太白。
安许之共给。
绵历岁叙。
无所匮乏。
时虽凶歉。
德绪益进。
谢安出山。
留之又二载。
隋大业八年
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
皆以学无师授。
未宜弘阐。
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等。
相与引重。
而请焉。
乃以三藏本疏。
俱沙。
或初犹未信。
及举纲顿网。
宏密叵测。
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
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
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绝曰。
吾无以感之耳。
方默念诵。
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
以资饮食。
疾良差。
二年以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观览。
且著十八部论疏。
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
亦有职。
其间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国之极则者。
今言其善。
谬耳。
间问以大义。
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
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贤圣。
无对。
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
问。
道生一二徵据前后。
士但瞪目而已。
戏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众大笑。
六年八月
化。
悲悼不自胜。
或劝之裁抑。
𢪛泪曰。
同居火宅。
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诸硕德。
弘文馆论义。
慷慨谈吐。
特拔其类。
太子顾曰。
此法师为谁。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总持则隋之禅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职。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
正将以收召名德。
张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无职可乎。
屈知寺任允副。
虚襟屡辞。
不许。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来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东洛天宫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医馈相望。
卒于所住寺。
寿六十九。
丧事取给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归。
疚痛缠结。
十二年卒。
寿六十七。
释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家世儒学专门守业。
九岁读诗易孝经。
聪敏强识卓异伦伍。
父皓仕临淄
治声远肃。
有隐士西门义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
铃下吏曰。
西门义故谒。
遽为吾白。
即以事闻。
令素仰高风。
骇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轻举。
义曰。
吾自弱岁隐沦。
于兹暮齿。
诚不欲干游人世。
抱诚弃智。
顷者吠声既静。
则良政字民。
五裤兴谣两岐成咏。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问其治术。
对答若神。
情兼明举。
乃命诸子绍续绩旷略等。
列于义前。
令其顾指。
义曰。
府君六子。
诚伟器也。
自长而三。
州县之职。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远其德高
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
旷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贞固志怀明约。
善大论及僧祇。
深镜空有。
学徒百数。
禅观著绩物务所高。
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
十五出家。
僧粲法师为弟子。
少乐学问经论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议非。
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九江道尼者。
创弘摄论海内知名。
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
亲承真谛业寄传芳。
因从受法。
日登深解。
以众聚事拥。
惟其废习。
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
时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数阔达。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医术有工经道偏练。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
友而亲之。
便往投造告所怀曰。
毗昙成实学知非好。
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而传自尼公。
听受又鲜。
今从物化精益无从。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
真谛译之。
初传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闻其志。
曰。
余前学群部。
悉是古德所传。
流味广周未尽于后。
惟以俱舍无解。
遂岂结于当来耶。
安曰。
志之不夺。
斯业成矣。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静故寻检论文。
自读其词仍洞其义。
一习五载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无闲暇。
遂得释然开发了弘旨。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
思见其言。
载劳梦寝。
乃重赂遗南道商旅。
既凭顾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广州明寺
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
并是凯师笔迹。
亲承真谛口传。
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怀。
讽读沈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给。
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
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
绵历岁序厥志弥隆。
内惭诸己。
谢安曰。
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为民本名作实宾
苟求虚誉遂劳同志。
二不可也。
斯过弘矣。
诚可退迹浮浮。
更劳重累。
则不可也。
曰。
功业将成幸无异志。
嘉会难再无思别虑。
复延两载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寻知。
将开慧业。
游诸讲肆清论莫穷。
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时年三十有四。
少齿登器莫匪先之。
此时僧众三百馀人。
令听风规互相推谢。
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
虽欲播扬未之有许。
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
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相为引重创为请主。
撝谦藏器退辞师授。
徒累清言终惭疏略。
慧明等越席扬言曰。
法师何辞耶。
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
掩德移机恐爽灵鉴。
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
顾诸意。
正乃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俱舍。
先学后进潜心异论。
皆曰。
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
纵达一朝诚自诬耳。
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
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
举纲顿网大义斯
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
众咸不识其户牖。
故无理顿联辞。
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
岁举贤良推师有寄。
武德初年
从业蓝谷化感寺侧。
岩垂乳水。
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
乃曰。
吾无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
一心诵。
日取一升经六十日。
患损方复。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
遂以真谛为本。
馀则错综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论疏。
行于世。
以为口实。
又初平郑国
宗法师者。
英出时所异之。
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圣贤。
后责才施无言以对。
坐见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学士谈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贞观中广延两教。
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
诸论道。
乃问以道生一二。
徵据前后。
遂杜默焉。
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坐众大笑而退。
之深解法相。
传誉京国矣。
至六年秋八月
旷公从化
悲痛缠怀。
徒属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扪泪曰。
同居火宅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何得不悲。
闻者议之。
以为善居俗之间也。
贞观初年
有梵僧波颇
在京传译。
为众举。
预其同例。
闻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谓人曰。
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谬耶。
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
随其慧解应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与尔矣。
自尔情敦术。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
广开衢术。
延对诸宾。
酬接覆却神旨标被。
太子顾曰。
何法师
若此之也。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法门轨躅学观所宗。
太子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
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
伦曰。
虞舜许由之节。
夏禹顺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犹从矫逸。
况方外之士。
弃名之人。
臣辄从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虚襟。
动容辞曰。
皇帝深惟固本。
归诚种觉。
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
广召无诤之僧。
用树无疆之业。
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
今蒙知寺任诚所不
愿垂含恕。
敢违恩旨。
屡辞不免。
遂住普光
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
诸治无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丧事所资取给家令
庶使丰厚无致匮约。
仍赠帛及时服衣等。
俄而有敕。
复公给葬仪。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弟明略。
身长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怀远悟容仪清肃。
特善涅槃。
学人从集有声京洛
东洛天宫寺
贞观九入年朝奉慰。
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
及略。
连支比曜。
时共美之。
及事缘将了。
言归东夏
惘然曰。
吾同气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与尔相顾犹影。
师没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
异生难会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会又难。
尔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便辞世。
略之衔疚。
痛钟缠结带疾还寺。
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静藏隋至唐初 571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泽州高都人俗姓张
九岁投清化寺出家。
受戒后,乐思定业。
年二十三,往京师,住净影寺,以弘化为务。
隋炀帝大业九年,召入鸿胪寺教授东蕃僧。
唐高祖武德初,改住蓝田玉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张
泽州高都人
九岁依清化寺诠禅师出家。
研习定业。
具戒后益尽理趣。
宗徒有归。
年二十三。
从乡里太德远法师京师
卒。
乃遍阅法席听禀经论。
然于摄论十地尤所专志。
还住净影寺弘导有众。
大业九年
诏入大鸿胪教授东蕃三国僧并遵义训。
武德初
诏以大仆卿宇文明达持节招抚河南
北将行。
达以尝受归戒于也。
遂诣别求指诲。
曰。
世界无常。
佛有诚诰。
别易会难。
愿自珍重。
达以藏言有验再拜曰。
弟子必不反。
愿师阴加祚祐。
相州果为贼王德仁所害。
其子世寿奏请蓝田散谷废寺修立度僧二七人。
以严冥福。
帝问。
欲何名世寿以询
曰。
此山上有润玉。
下有流泉。
可名玉泉寺
成延居之。
近远道俗。
造山脩觐皆为之发药。
武德九年。
十二月入京染时恙。
终于寓邸。
春秋五十六。
子道删今住终南至相寺
释静藏
俗姓张
泽州高都人
九岁出家。
投清化寺诠禅师而为师主。
训诲之至极附大猷。
进戒已后乐思定业。
通微尽相宗徒有归。
年二十三发弘誓曰。
丈夫出俗。
绍释为氏。
岂不欲义流天下名贯玄班者乎。
承乡壤大德远法师敕召在京弘化为务。
便往从之。
未至值迁。
果非本遂。
乃遍诸法席听采经论。
摄论十地是所偏求。
还住净影弘扬所习。
大业九年召入鸿胪教授东蕃。
三国僧义。
九夷狼戾。
初染规猷赖藉乘机。
接诱并从法训。
武德初岁。
太仆卿宇文明达
宿昔承奉禁戒是投。
合门请业用比昭穆。
敕使达为河之南北执节招抚
纶言既出将事首涂。
送曰。
世界无常佛有诚诰。
别易会难。
先民遗语。
愿常存此。
奉信在心。
达以夙有预闻曾经事验。
拜辞曰。
弟子衔命于不返。
愿师冥道照助。
及至相州果为贼王德仁所害。
其子世寿奏曰。
臣父奉敕。
安抚竭诚奉国
为贼所害。
思报皇恩。
蓝田散谷见有故寺。
望得为父修立。
并度僧二十人。
帝问欲作何寺。
寿以事咨
曰此山上有闰玉下有流泉。
可名玉泉耶。
寿具奏闻。
帝依所请仍延往住。
堂宇廊庙并指撝焉。
近道俗造山修觐。
皆遗之法药。
安时处顺。
遂复其性。
武德九年十二月因事入
遇染时患限终京室。
春秋五十有六。
子道删祖习风范。
地持一部敷化在心。
今住终南至相。
有名于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580—约649 俗姓史犍为(今属四川)人。
初于益州严远寺出家,后入长安访经10余年,博究经论史籍。
隋炀帝大业末还蜀。
高祖武德间立寺于隆山县
太宗贞观九年(635),与法琳同修《辨正论》。
后因事被拘,狱解后归乡,住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年卒,卒年70岁。
续高僧传》卷三二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道会俗姓史氏
犍为武阳人
出家益州严远寺。
后入京师
法琳同修辨正论。
下狱。
释还乡里。
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卒。
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会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会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会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会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会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会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会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会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会上疏曰。
会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会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会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会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会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会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会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会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会与相见。
轻有讥诮。
会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元仁惠隋末唐初 597 — 6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7—669 【介绍】: 河南人
幼岐嶷有声,值隋末世乱,乃退处山林。
高祖武德中,授右千牛录事,累历河源灵昌县令,克己为政,直道与人。
高宗永徽初,授睦州雉山,抚民施教,有能政。
又历阆中渭南县令
官至凉州长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杜正伦初唐 ? — 6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 【介绍】: 相州洹水人
隋文帝仁寿中,与兄杜正玄杜正藏均以秀才擢第。
善属文,深明佛经。
高祖武德中,为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李世民表值秦王府文学馆。
太宗贞观时,以魏徵荐,迁兵部员外郎
累迁给事中中书侍郎,论事称旨。
韦挺虞世南姚思廉同以敢于直谏为太宗赞许。
旋为太子左庶子,坐事流驩州
久之,授、石二州刺史
高宗显庆元年,擢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年,拜中书令
三年,坐与李义府不协,出为横州刺史
有《春坊要录》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人。
隋仁寿中,以秀才擢第。
入唐,太宗直秦王府文学馆
贞观元年(627),擢兵部员外郎
累迁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
高宗显庆元年(656),改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年,兼度支尚书,迁中书令封襄阳公
三年,出为横州刺史,卒于贬所。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正伦善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思恭谓人曰:“与杜公评文,今日觉吾文顿进。
”《新唐书·艺文志》二、三、四分别著录《春坊要录》4卷、《百行章》1卷、文集10卷,俱佚。
全唐诗》存诗2首。
正伦
相州洹水人
高祖朝历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
贞观中累迁中书侍郎
赐爵南阳县
显庆初累授黄门侍郎崇贤馆学士
同中书门下三品
中书令太子宾客宏文馆学士
封襄阳县公
三年出为横州刺史
卒于贬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